孩子的專註力是天生具有的。您可以觀察或回憶一下,孩子在媽媽懷中吃奶的畫面,看他吃奶時那種專心致志的樣子,您能說孩子沒有專註力嗎?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可供他專註的事情太少,專註力表現也不明顯。但這種能力它確實存在於孩子的身上。如果做父母的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做好相應的保護,那隨著孩子的長大,他的專註力就會弱化或者消失。
保護孩子的專註力,說起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在孩子的不同年齡段,保護和培養的重點也不一樣。比如在孩子2歲以前,家長對孩子專註力的最好「保護」,就是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等到孩子2~4歲時,家長就要想辦法,幫孩子找到一個能引起他專註的「興趣點」;等到孩子4~6歲時,家長就可以在遊戲中有目的的訓練他的專註力;等到孩子長到6歲以上,這時,他基本養成了自己的專註力,家長這個時候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自覺鞏固和提高啦。
在現實生活中,我總結啊,有三種家庭教育的環境,很容易扼殺孩子的專註力,這三個元兇,第一個是,雜亂的生長環境;第二個呢,是對孩子的過度干擾;第三個,是一些家長強迫孩子專註的做法。
我們先來看什麼叫「雜亂的生長環境」。
你比方說現在很多家長,他總覺自己很忙,顧不上陪孩子,就有一種補償的心理,就想著多給孩子買點玩具啊繪本啊什麼的,讓這些東西來代替自己陪孩子。
我們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說玩具是兒童的天堂。玩玩具確實是孩子學習和認知事物的過程。從孩子專註力養成的角度來看,當孩子拿到一個玩具,如果他足夠專註的話,他應該玩的很痴迷,這對孩子確實有幫助。
可問題是有些家長他喜歡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玩具,他只是把玩具當成哄孩子的工具;說到底,玩具它應該是益智的工具,孩子在玩各種玩具的時候應該能到不同的心智成長的幫助。要是家長給孩子總是追求新奇特、追求高大上,孩子總是能得到新玩具,那你想他就可能玩一會兒這個,扔掉再要那個。如此反覆,時間一長,他就很難集中精力把某一種玩具玩到酷愛的程度,當然也很難玩出花樣來。這樣下去,孩子就容易養成一個不良習慣,就是幹什麼或學什麼,都是淺嘗輒止,難以持久。
我給大家講一個心理學上的測試。國外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群孩子隨機分為2組,他給第1組的孩子每人只提供3支筆,讓孩子從3隻筆中選出1支去畫畫兒,給第2組的孩子呢,他每人都給提供了從24支中,讓孩子從這麼多的筆裡面選出1支畫畫兒。實驗的結果呢,是第1組孩子的畫要比第2組孩子的畫,明顯畫得好許多。
接下來,試驗者又讓兩組孩子各自選出1支自己最喜歡的筆,然後再說服他們放棄這支「最喜歡的筆」,以換取另一種禮物。結果,第2組的孩子很容易就放棄了自己選擇的筆。
一般我們認為,給孩子提供的物質越多,孩子就會越幸福。但實際上可能恰恰相反。太多選擇,會讓孩子在選擇面前亂了方寸,既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又會在得到之後更不懂得珍惜。所以,這個實驗證明了一個觀點——選擇越多,孩子的專註力越低。像這樣過多過雜 的玩具,其實就是我說的家長不經意間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雜亂的生活環境。
家長的過度干擾這也是破壞孩子專註力。
貓叔有一個觀點,家長和孩子是互相成就的。可是很多時候,家長所謂「愛子」的自我滿足,都是以犧牲孩子的心智成長為代價的。比如在他背著書包走出校門的那一刻,你很自然地接過書包自己背上,這就破壞了他獨立性的養成。人家正熱情地去和小朋友玩耍,你出於保護孩子的衝動非把他攬在自己身邊,這就破壞了人家社交能力的鍛煉。凡此種種,家長的愛護孩子的心理得到滿足了,孩子成就了你的當下,可你卻傷害了他的未來。
本文由貓叔根據真實案例撰寫,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轉載請註明出處!
小時候專心吃奶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就不能專心學習?
孩子的專註力是天生具有的。您可以觀察或回憶一下,孩子在媽媽懷中吃奶的畫面,看他吃奶時那種專心致志的樣子,您能說孩子沒有專註力嗎?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可供他專註的事情太少,專註力表現也不明顯。但這種能力它確實存在於孩子的身上。如果做父母的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做好相應的保護,那隨著孩子的長大,他的專註力就會弱化或者消失。
保護孩子的專註力,說起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在孩子的不同年齡段,保護和培養的重點也不一樣。比如在孩子2歲以前,家長對孩子專註力的最好「保護」,就是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等到孩子2~4歲時,家長就要想辦法,幫孩子找到一個能引起他專註的「興趣點」;等到孩子4~6歲時,家長就可以在遊戲中有目的的訓練他的專註力;等到孩子長到6歲以上,這時,他基本養成了自己的專註力,家長這個時候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自覺鞏固和提高啦。
在現實生活中,我總結啊,有三種家庭教育的環境,很容易扼殺孩子的專註力,這三個元兇,第一個是,雜亂的生長環境;第二個呢,是對孩子的過度干擾;第三個,是一些家長強迫孩子專註的做法。
我們先來看什麼叫「雜亂的生長環境」。
你比方說現在很多家長,他總覺自己很忙,顧不上陪孩子,就有一種補償的心理,就想著多給孩子買點玩具啊繪本啊什麼的,讓這些東西來代替自己陪孩子。
我們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說玩具是兒童的天堂。玩玩具確實是孩子學習和認知事物的過程。從孩子專註力養成的角度來看,當孩子拿到一個玩具,如果他足夠專註的話,他應該玩的很痴迷,這對孩子確實有幫助。
可問題是有些家長他喜歡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玩具,他只是把玩具當成哄孩子的工具;說到底,玩具它應該是益智的工具,孩子在玩各種玩具的時候應該能到不同的心智成長的幫助。要是家長給孩子總是追求新奇特、追求高大上,孩子總是能得到新玩具,那你想他就可能玩一會兒這個,扔掉再要那個。如此反覆,時間一長,他就很難集中精力把某一種玩具玩到酷愛的程度,當然也很難玩出花樣來。這樣下去,孩子就容易養成一個不良習慣,就是幹什麼或學什麼,都是淺嘗輒止,難以持久。
我給大家講一個心理學上的測試。國外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群孩子隨機分為2組,他給第1組的孩子每人只提供3支筆,讓孩子從3隻筆中選出1支去畫畫兒,給第2組的孩子呢,他每人都給提供了從24支中,讓孩子從這麼多的筆裡面選出1支畫畫兒。實驗的結果呢,是第1組孩子的畫要比第2組孩子的畫,明顯畫得好許多。
接下來,試驗者又讓兩組孩子各自選出1支自己最喜歡的筆,然後再說服他們放棄這支「最喜歡的筆」,以換取另一種禮物。結果,第2組的孩子很容易就放棄了自己選擇的筆。
一般我們認為,給孩子提供的物質越多,孩子就會越幸福。但實際上可能恰恰相反。太多選擇,會讓孩子在選擇面前亂了方寸,既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又會在得到之後更不懂得珍惜。所以,這個實驗證明了一個觀點——選擇越多,孩子的專註力越低。像這樣過多過雜 的玩具,其實就是我說的家長不經意間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雜亂的生活環境。
家長的過度干擾這也是破壞孩子專註力。
貓叔有一個觀點,家長和孩子是互相成就的。可是很多時候,家長所謂「愛子」的自我滿足,都是以犧牲孩子的心智成長為代價的。比如在他背著書包走出校門的那一刻,你很自然地接過書包自己背上,這就破壞了他獨立性的養成。人家正熱情地去和小朋友玩耍,你出於保護孩子的衝動非把他攬在自己身邊,這就破壞了人家社交能力的鍛煉。凡此種種,家長的愛護孩子的心理得到滿足了,孩子成就了你的當下,可你卻傷害了他的未來。
本文由貓叔根據真實案例撰寫,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