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記者 王志艷)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鎮北堡,酒旗翻飛的龍門客棧,黃土交錯的月亮門……原始、粗獷、古樸的西北風貌在眼前躍現。1993年,著名作家張賢亮將此處開發成西部影城,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就上演了無數經典劇作,《一個和八個》《牧馬人》《大話西遊》《紅高粱》《新龍門客棧》等都曾在此取景。
彼時,亞洲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被稱為「中國好萊塢」的橫店影視城尚是一片農田。在影視商業化還未大規模開啟時,影視基地的概念剛剛萌芽。
寧夏銀川市鎮北堡西部影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轉折始於本世紀初,電影《英雄》推開中國電影大片的商業化之門,強烈的內生市場需求,使得中國影視業駛入快車道。據中國電影家協會主編的《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電影產業直接市場規模近600億元,觀影人次達16.2億,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龍頭之一。
影視基地資源需精細化整合 發展模式亟待轉型
隨著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作用和地位不斷上升,影視行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文化產業整體發展中表現最亮眼的部分。在諸多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各路資本紛紛湧入,攪動著影視市場的一池春水。
原本只是作為偶然性因素存在的影視城發展成為必然。影視基地是影視製作的重要依託,如果以1996年橫店集團投資興建橫店影視城為起點,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8年底,20餘年的時間,全國大大小小的影視基地數量已有數千家,幾乎每個省都有,其中一半多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
浙江橫店影視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影視基地在我國已經從一個新興的事物發展到遍布全國各主要省市的影視產業重資產業態。」中國電影基金會促進區域影視發展專項基金總監胡敏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談到,各地青睞影視產業原因在於,其資源高度聚集、文化高度集成、互動高度活躍。
從因《阿凡達》《變形金剛4》取景而蜚聲國際的張家界、武隆,到因《大話西遊》《紅高粱》拍攝而帶火西北風貌的鎮北堡,經典影視作品和區域經濟的成功互動證明,影視資源的合理植入和成功推廣,可以附著持久的品牌效應。
重慶武隆天坑地縫(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儘管影視基地數量眾多,各有特色及優勢,但遺憾的是,大多管理粗放、模式單一,彼此間缺乏互聯溝通。在胡敏看來,除了少數幾家具有較強行業資源整合能力、運營管理有序的基地以外,大部分影視基地處於專業能力匱乏、景緻低端同質、運營規模不經濟、電影產能浪費嚴重的狀態。
針對以上癥結,2019年6月,中國電影基金會專門成立了促進區域影視發展專項基金。記者了解到,基金的主要職能集中在「推動各區域的影視產業均衡發展,挖掘具有區域特色影視產業的藝術、文化和市場價值,實現區域間產業健全發展;推廣、扶持具有社會公益價值、弘揚民族文化的影視作品;發揮公益組織的公益特性,搭建高效、互助的區域間影視發展交流平台。」而其開展工作的主要抓手就是各影視基地。
「中國影視產業正從做『大』到做『強』,工業化體系建立和精細化資源整合已經日益迫切,但影視基地領域的行業治理和市場規範還相當粗放。我們在提升影視行業的軟實力方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要走。」胡敏說。
發揮影視在文化產業中的核心作用 基地是重要環節
在廣義的電影產業鏈中,影視基地的概念也在拓展,胡敏按攝影棚、人造景緻、城市外景地/自然景觀以及影視產業園區四個層面進行了區分,並解釋各自在產業鏈上的不同價值,「中影國家數字基地、無錫國家數字影視產業園、青島東方影都這類以攝影棚為主的基地,最能體現電影工業化體系的水平,隨著影視技術的發展,有些電影不再需要實景拍攝,在棚內就可以完成。」
以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為例,2013年便開始圍繞「數字影視科技」這一關鍵要素布局,以「科技拍攝」和「後期製作」為核心,打造現代電影工業產業鏈。目前,園區吸引了國內外知名的數字影視製作企業1000餘家入駐,每年參與拍攝製作的影視劇項目近200部,承接了「變形金剛」系列、「美國隊長」系列,還有年初大熱的《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等影視劇的製作。2013年開園之初園區產值僅1.8億元,依託這些企業和優質影視項目,到2017年產值已近50億元。
江蘇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人造景緻則以橫店影視城為代表,那裡建造的明清宮苑、秦王宮等,以承接古裝影視作品為主,它和旅遊高度結合,影視為魂,旅遊為體,這一模式的鼻祖是美國迪斯尼、環球影城。但據胡敏觀察,隨著影視製作模式和技術的發展,數字科技對橫店衝擊很大,橫店也在面臨轉型。
城市外景地/自然景觀則無論從空間還是內涵上意義更為廣闊,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曾說「巴黎街頭就是最好的外景基地」。很多好萊塢商業電影如「速度與激情」系列、「碟中碟」系列都是在全世界取景。
「電影作為重要的影像傳播手段,全球發行,對於城市形象傳播影響巨大,一部《指環王》就能帶動紐西蘭的旅遊業。從學術層面講,風景不單單只是景觀,它也是有權力的。」胡敏說,相較而言,中國各地歷史久遠、別具特色人情、文韻和景緻的自然風貌如珠落玉盤散布在全國,仍有待挖掘和推介。
影視產業園區這個層面大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導推動,影視在文化產業中是核心層,如果把它看成行業中的火車頭,可以直接拉動文旅產業當中的很多車廂,但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有賴於政策扶持等因素。
「全國的影視文化資源也是有限的,很多地方政府也需要去爭取。像廈門、青島這樣已經有一定影視產業基礎的城市,他們把影視產業作為未來5到10年的發展戰略,怎樣去填充這些戰略步驟?吸引影視文化類企業、明星工作室入駐是最直接的方式。」胡敏說。
提升影視行業軟實力亟需專業性影視服務支撐
胡敏認為,一個成熟的影視基地應該具備幾個基本條件:豐富的場景作為其基礎功能,相應的硬體和技術條件作支撐;完善的影視產業配套服務,包括服裝道具製作、燈光器材租賃、群眾演員組織等;完備的後勤保障,如酒店餐飲等;相應的財政獎勵扶持政策;擁有規範標準的管理服務。
其中最後一項涉及的「專業性高素質管理人才匱乏」是制約影視基地發展的另一塊短板,如果說硬體條件相對好解決,軟體的提升卻非一時之功。目前,有影視產業專業知識背景的基地管理人員,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
胡敏透露,專項基金的另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搭建交流培訓平台,目前也正在接洽國外的培訓體系,希望能引進來和院校合作,組織影視基地負責人進行學習,為下一步開設影視基地管理專業做一些準備。
提升影視行業的軟實力離不開專業性的影視服務。10月20日,在福州舉辦的第6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專項基金髮起了「中國影視基地聯盟計劃研討與倡議」活動,並公布了編纂《中國電影拍攝指南》的計劃。該計劃擬聯合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通過整合國內各影視基地的信息和政策,以文本形式主動走向國際主流電影節市場,推介中國電影產業基礎設施的新力量,展現中國城市景觀新形象,吸引國際製片合作。
「中國影視基地聯盟計劃研討與倡議」活動(主辦方供圖)
國內在影視拍攝環境及服務方面走在前列的首推「上海」。依託自身海派文化、紅色文化、江南文化融合的特色,在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的指導下,專門成立了影視拍攝服務機構,並從2015年開始連續四年編製《上海影視拍攝指南》,覆蓋上海16個區的影視攝製服務工作站,近200個可供拍攝單位取景的影視拍攝取景地,為眾多影視作品留在上海、展示上海做了大量工作。
「國外的A 類電影節上,像義大利、法國等都有一本代表整個國家電影產業基本介紹的冊子,可以查詢到哪些城市外景可以拍、有哪些後期公司、稅收政策明細等等,太實用了。但目前中國還沒有這樣一部全面的拍攝指南,我們將收集整合像上海這樣的資源儘快推動。」胡敏表示,未來將藉助專項基金的平台分步驟有節點,每年對有訴求、有特色、有影視發展計劃的區域進行重點推介,將各地影視產業特色與國內外各類影視資源平台對接,推動合作。
中國影視產業正從「做大到做強」影視基地資源亟待整合
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記者 王志艷)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鎮北堡,酒旗翻飛的龍門客棧,黃土交錯的月亮門……原始、粗獷、古樸的西北風貌在眼前躍現。1993年,著名作家張賢亮將此處開發成西部影城,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就上演了無數經典劇作,《一個和八個》《牧馬人》《大話西遊》《紅高粱》《新龍門客棧》等都曾在此取景。
彼時,亞洲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被稱為「中國好萊塢」的橫店影視城尚是一片農田。在影視商業化還未大規模開啟時,影視基地的概念剛剛萌芽。
寧夏銀川市鎮北堡西部影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轉折始於本世紀初,電影《英雄》推開中國電影大片的商業化之門,強烈的內生市場需求,使得中國影視業駛入快車道。據中國電影家協會主編的《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電影產業直接市場規模近600億元,觀影人次達16.2億,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龍頭之一。
影視基地資源需精細化整合 發展模式亟待轉型
隨著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作用和地位不斷上升,影視行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文化產業整體發展中表現最亮眼的部分。在諸多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各路資本紛紛湧入,攪動著影視市場的一池春水。
原本只是作為偶然性因素存在的影視城發展成為必然。影視基地是影視製作的重要依託,如果以1996年橫店集團投資興建橫店影視城為起點,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8年底,20餘年的時間,全國大大小小的影視基地數量已有數千家,幾乎每個省都有,其中一半多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
浙江橫店影視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影視基地在我國已經從一個新興的事物發展到遍布全國各主要省市的影視產業重資產業態。」中國電影基金會促進區域影視發展專項基金總監胡敏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談到,各地青睞影視產業原因在於,其資源高度聚集、文化高度集成、互動高度活躍。
從因《阿凡達》《變形金剛4》取景而蜚聲國際的張家界、武隆,到因《大話西遊》《紅高粱》拍攝而帶火西北風貌的鎮北堡,經典影視作品和區域經濟的成功互動證明,影視資源的合理植入和成功推廣,可以附著持久的品牌效應。
重慶武隆天坑地縫(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儘管影視基地數量眾多,各有特色及優勢,但遺憾的是,大多管理粗放、模式單一,彼此間缺乏互聯溝通。在胡敏看來,除了少數幾家具有較強行業資源整合能力、運營管理有序的基地以外,大部分影視基地處於專業能力匱乏、景緻低端同質、運營規模不經濟、電影產能浪費嚴重的狀態。
針對以上癥結,2019年6月,中國電影基金會專門成立了促進區域影視發展專項基金。記者了解到,基金的主要職能集中在「推動各區域的影視產業均衡發展,挖掘具有區域特色影視產業的藝術、文化和市場價值,實現區域間產業健全發展;推廣、扶持具有社會公益價值、弘揚民族文化的影視作品;發揮公益組織的公益特性,搭建高效、互助的區域間影視發展交流平台。」而其開展工作的主要抓手就是各影視基地。
「中國影視產業正從做『大』到做『強』,工業化體系建立和精細化資源整合已經日益迫切,但影視基地領域的行業治理和市場規範還相當粗放。我們在提升影視行業的軟實力方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要走。」胡敏說。
發揮影視在文化產業中的核心作用 基地是重要環節
在廣義的電影產業鏈中,影視基地的概念也在拓展,胡敏按攝影棚、人造景緻、城市外景地/自然景觀以及影視產業園區四個層面進行了區分,並解釋各自在產業鏈上的不同價值,「中影國家數字基地、無錫國家數字影視產業園、青島東方影都這類以攝影棚為主的基地,最能體現電影工業化體系的水平,隨著影視技術的發展,有些電影不再需要實景拍攝,在棚內就可以完成。」
以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為例,2013年便開始圍繞「數字影視科技」這一關鍵要素布局,以「科技拍攝」和「後期製作」為核心,打造現代電影工業產業鏈。目前,園區吸引了國內外知名的數字影視製作企業1000餘家入駐,每年參與拍攝製作的影視劇項目近200部,承接了「變形金剛」系列、「美國隊長」系列,還有年初大熱的《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等影視劇的製作。2013年開園之初園區產值僅1.8億元,依託這些企業和優質影視項目,到2017年產值已近50億元。
江蘇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人造景緻則以橫店影視城為代表,那裡建造的明清宮苑、秦王宮等,以承接古裝影視作品為主,它和旅遊高度結合,影視為魂,旅遊為體,這一模式的鼻祖是美國迪斯尼、環球影城。但據胡敏觀察,隨著影視製作模式和技術的發展,數字科技對橫店衝擊很大,橫店也在面臨轉型。
城市外景地/自然景觀則無論從空間還是內涵上意義更為廣闊,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曾說「巴黎街頭就是最好的外景基地」。很多好萊塢商業電影如「速度與激情」系列、「碟中碟」系列都是在全世界取景。
「電影作為重要的影像傳播手段,全球發行,對於城市形象傳播影響巨大,一部《指環王》就能帶動紐西蘭的旅遊業。從學術層面講,風景不單單只是景觀,它也是有權力的。」胡敏說,相較而言,中國各地歷史久遠、別具特色人情、文韻和景緻的自然風貌如珠落玉盤散布在全國,仍有待挖掘和推介。
影視產業園區這個層面大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導推動,影視在文化產業中是核心層,如果把它看成行業中的火車頭,可以直接拉動文旅產業當中的很多車廂,但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有賴於政策扶持等因素。
「全國的影視文化資源也是有限的,很多地方政府也需要去爭取。像廈門、青島這樣已經有一定影視產業基礎的城市,他們把影視產業作為未來5到10年的發展戰略,怎樣去填充這些戰略步驟?吸引影視文化類企業、明星工作室入駐是最直接的方式。」胡敏說。
提升影視行業軟實力亟需專業性影視服務支撐
胡敏認為,一個成熟的影視基地應該具備幾個基本條件:豐富的場景作為其基礎功能,相應的硬體和技術條件作支撐;完善的影視產業配套服務,包括服裝道具製作、燈光器材租賃、群眾演員組織等;完備的後勤保障,如酒店餐飲等;相應的財政獎勵扶持政策;擁有規範標準的管理服務。
其中最後一項涉及的「專業性高素質管理人才匱乏」是制約影視基地發展的另一塊短板,如果說硬體條件相對好解決,軟體的提升卻非一時之功。目前,有影視產業專業知識背景的基地管理人員,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
胡敏透露,專項基金的另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搭建交流培訓平台,目前也正在接洽國外的培訓體系,希望能引進來和院校合作,組織影視基地負責人進行學習,為下一步開設影視基地管理專業做一些準備。
提升影視行業的軟實力離不開專業性的影視服務。10月20日,在福州舉辦的第6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專項基金髮起了「中國影視基地聯盟計劃研討與倡議」活動,並公布了編纂《中國電影拍攝指南》的計劃。該計劃擬聯合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通過整合國內各影視基地的信息和政策,以文本形式主動走向國際主流電影節市場,推介中國電影產業基礎設施的新力量,展現中國城市景觀新形象,吸引國際製片合作。
「中國影視基地聯盟計劃研討與倡議」活動(主辦方供圖)
國內在影視拍攝環境及服務方面走在前列的首推「上海」。依託自身海派文化、紅色文化、江南文化融合的特色,在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的指導下,專門成立了影視拍攝服務機構,並從2015年開始連續四年編製《上海影視拍攝指南》,覆蓋上海16個區的影視攝製服務工作站,近200個可供拍攝單位取景的影視拍攝取景地,為眾多影視作品留在上海、展示上海做了大量工作。
「國外的A 類電影節上,像義大利、法國等都有一本代表整個國家電影產業基本介紹的冊子,可以查詢到哪些城市外景可以拍、有哪些後期公司、稅收政策明細等等,太實用了。但目前中國還沒有這樣一部全面的拍攝指南,我們將收集整合像上海這樣的資源儘快推動。」胡敏表示,未來將藉助專項基金的平台分步驟有節點,每年對有訴求、有特色、有影視發展計劃的區域進行重點推介,將各地影視產業特色與國內外各類影視資源平台對接,推動合作。